一、酒店消防安全知(zhi)識測試。
1.什么是火災(zai)(zai):火災(zai)(zai)是時(shi)間或空(kong)間失去燃燒控制造成的災(zai)(zai)害(hai)。
2.什么是燃燒(shao):燃燒(shao)是物(wu)質(zhi)本身的(de)放熱和發光的(de)化學反應。
三、燃燒三要(yao)素:可(ke)燃物、助燃物、火源。
4.中華人民(min)共和國消防法什(shen)(shen)么時候(hou),什(shen)(shen)么會議批準?什(shen)(shen)么時候(hou)實施(shi)?
答:1998年4月(yue)29日,經第九(jiu)屆全國人民代表大(da)會(hui)常務委員(yuan)會(hui)第二次(ci)會(hui)議批(pi)準,自1998年9月(yue)1日起施(shi)行。
五、義務消防員(yuan)和教職工(gong)在消防安全方面要(yao)達到的一知(zhi)、三能、三會(hui)是什(shen)么?
答:了解消防工作的指導方針和任務。自身職責和安全操作規程。三是能及時檢查發現安全隱患,宣傳防火知識,撲滅初期火災。第三次會議是使用消防器材,維護消防器材,報告火災報警,組織安全疏散。
6.為什么不能(neng)在床上吸煙?
答:躺在床(chuang)上(shang)(shang)吸(xi)煙,有點粗心(xin),煙頭(tou)會掉在床(chuang)上(shang)(shang)用品上(shang)(shang)引起(qi)火災(zai)。特(te)別是在身體(ti)疲(pi)勞或(huo)醉(zui)酒后,往(wang)往(wang)煙沒有完成,人(ren)們(men)睡著了,導致(zhi)煙頭(tou)燃(ran)燒床(chuang)上(shang)(shang)用品。蚊帳(zhang)和其他可燃(ran)物質。
為什么煙頭(tou)會引起(qi)火災(zai)?
答(da)(da):由于煙(yan)頭(tou)雖小,但其表面溫度(du)一(yi)(yi)般為200-300°C,中心溫度(du)可達700-800°C左右,一(yi)(yi)般可燃物(如(ru)紙張、棉花、柴(chai)草、木材等)的燃點為130°C-350°C,均低于煙(yan)頭(tou)溫度(du)。因此,煙(yan)頭(tou)仍然容(rong)易(yi)著(zhu)火【公共餐廳消防安全(quan)知識競(jing)賽試題(ti)(ti)(附答(da)(da)案(an))】公共餐廳消防安全(quan)知識競(jing)賽試題(ti)(ti)(附答(da)(da)案(an))。
8.電氣(qi)設備(bei)火災的原(yuan)因有幾(ji)個?
答:(1)短路;(2)過(guo)(guo)載;(3)接觸(chu)電阻熱(re)(re);(4)電火花和電弧(hu);(5)照明燈具、電加(jia)熱(re)(re)元件、電加(jia)熱(re)(re)工具表面熱(re)(re);(6)過(guo)(guo)電壓;(7)渦(wo)流熱(re)(re)。
9.為(wei)什(shen)么不(bu)能把消防器材(cai)挪作其(qi)用(yong)?
答:因為消(xiao)防設備是(shi)專(zhuan)門用來(lai)撲滅火災(zai)的設備。人們無法(fa)提前(qian)知(zhi)道火災(zai)什么時候發(fa)生,所以要隨時做好準(zhun)備。
10.我國常(chang)用的(de)滅火劑有哪些(xie)?滅火器配備原則?
答:有水、泡沫(mo)、干粉(fen)、二氧化(hua)碳(tan)等。
配置原(yuan)則為(wei):分散(san)放置、集中使用、重點(dian)加強配置原(yuan)則。
11.干粉滅(mie)火(huo)劑主(zhu)要用于滅(mie)火(huo)哪些物(wu)質?
答(da):主要(yao)用于撲(pu)(pu)救(jiu)易燃(ran)(ran)液體(ti)、可燃(ran)(ran)氣體(ti)和電氣火災(zai),有的還(huan)用于撲(pu)(pu)救(jiu)木材、輕金(jin)屬和堿金(jin)屬火災(zai)。
12.火災撥(bo)通119后,應向119臺報告(gao)哪(na)些情況?
答:應報告火災部位所在(zai)的區縣(xian)、街道(dao)、燃(ran)燒物(wu)質、火災大小、威脅物(wu)質、報警人姓名、單位、電(dian)話號碼等。,并派(pai)人到十字路口(kou)迎(ying)接(jie)消防車的到來。
13.滅(mie)火方法(fa):冷卻法(fa)、窒息法(fa)、隔離法(fa)、抑制法(fa)。
14.消防(fang)工作(zuo)方針:預(yu)防(fang)為(wei)主。防(fang)消結合。
微信掃一掃